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120年里,美国东海岸贻贝壳的孔隙度(或小规模孔)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海水变暖所致。这项研究分析了现代贻贝壳与博物馆历史收藏中的标本,并发表在《PLoSONE》杂志上。
“贻贝在很多层面上都很重要:它们在珊瑚礁上提供栖息地,过滤水,在风暴期间保护海岸,而且它们在商业上也很重要——我喜欢贻贝,我知道很多其他人也喜欢贻贝,”LeanneMelbourne说,凯瑟琳·W·戴维斯(KathrynW.Davis)是博物馆教学艺术硕士项目的博士后研究员,也是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人类造成的环境变化正在威胁贻贝和其他软体动物形成贝壳的能力,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未来会带来哪些风险。”
先前对蓝色(普通)贻贝(贻贝)的研究使用实验室实验来研究海洋变暖和酸化如何影响这些重要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形态和功能。墨尔本利用历史资源——博物馆的大量双壳类藏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代末——来追踪自然环境中的环境变化。
“博物馆藏品是展示长期变化的理想选择。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会缓慢地暴露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有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和不止一个压力源,”合著者、博物馆部门策展人纳塔莉·古德金(NathalieGoodkin)说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实验室实验非常适合区分个体驾驶员,但现实世界中的情况并非如此。”
墨尔本重点关注1900年代初和1960年代从五个地点收集的贝壳:马萨诸塞州纳汉特湾、科德角南端、长岛海峡顶端、长岛海峡西部和纽约港。然后,她将这些历史标本与来自同一地点的现代样本进行配对,并进行了一系列比较,包括贝壳的厚度、表面积和体积、密度和孔隙率。
研究发现,今天收集的贝壳比1960年代收集的贝壳多孔得多,也比1900年代初期某些地点收集的贝壳多孔得多,这表明温度升高导致孔隙率增加。
自1902年以来,北大西洋经历了高达3摄氏度(5.4华氏度)的季节性气温升高,但变暖程度并不均匀,这可能是历史标本孔隙度存在某些变化的原因。北大西洋涛动(一种导致20世纪60年代水温低于预期的天气现象)的影响也是一个因素。
众所周知,孔隙度会影响软体动物壳的结构完整性,使壳变得更脆弱并且更容易受到损坏。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确定温度变化如何影响这些贻贝种群。
“我们知道,贻贝和贻贝礁生态系统服务依赖于坚固的贝壳形成。如果它们形成较弱的贝壳,它们就会更容易破裂,我们可能会失去这些重要的生物体,”墨尔本说。“但我们首先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材料科学层面上正在发生的事情。”